更为有趣的是,民间还有拜神鬼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物等为干亲的。
神:江苏有人为小孩拜认神佛为寄父,称为过寄。过寄时,父亲进庙烧香,将一装
◆石婆婆山。鲁南有拜石婆婆为干娘的习俗。
有小孩年庚的红布袋(俗名过寄袋)悬于神佛橱上,寺僧为小孩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名金生金寿等。此后每年年终,寺僧要给小孩送年夜饭,三年始毕;父母则常率小孩至庙拈香,呼神如寄爷。至小孩成年完婚后,才将神前过寄袋取回,名曰“拔袋”。
鬼:浙江杭州一带,小孩有拜无常鬼为干父的习俗。传说是无常鬼奉阎王爷派遣拘摄大限到者之魂,子女寄拜于他,即可不被拘魂而得长寿。
动物:浙江义乌南乡山区盛行小孩刚生下就认家畜为爹娘的习俗。如有的妇女生了第一二胎都不能养活,在下次临产时先祭拜猪栏土地菩萨或牛栏神爷,拜认他们为父母。
植物:寄拜的植物一般有树和竹。例如浙西有拜古树名木为“干爹”的习俗。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古树参天,根深叶茂,福荫极广,一旦拜作“干爹”,就能保佑娃娃无病无灾,长命百岁。
无生命物:例如鲁南,普遍有为小孩长命,敬石婆婆拜石婆婆为干娘的习俗。他们认为拜石头为父母,得到石头的保佑,就能像石头一样平安免灾。
“拜干亲”这种保育择吉习俗,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的本质都是对生命的爱护,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对历史延续的执著,却又用如此脆弱的方式。虽然,无论古今,这种习俗具有增强人们情感与联系的正向作用,但无论如何,对人的真正的纳喜毕竟无济于事。
旧时男女青年到一定年龄就要行成年礼,表示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古人认为,儿童成年后由于不再受神灵保佑,邪怪就可能乘虚而入,所以成年之日还得举行驱邪祈福活动。
成年,又叫“成丁”,中国传统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囿于男尊女卑的偏见,古人在言及成年仪礼时,一般只称“冠礼”。冠礼素为儒者所重,在儒教人的一生要经历“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冠礼就是四礼之一,可见古人对其重视程度。
冠礼择吉日
《礼记
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
由《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可知,古时行冠礼,要先
144
◆玉冠
通过卜筮来选择吉日,选择实行冠礼的嘉宾。见于《礼记
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
关于行冠礼的月份,根据史料记载分析,自周至汉,公侯贵族举行冠礼没有常月;两汉时以正月行冠礼为多。而行冠礼的日子主要有甲子甲寅丙子壬子己酉等日。
成年祭神灵
俗信,儿童从初生至成年以前,不仅为父母长辈所抚养照护,而且还受到有关神灵,如临水夫人观音菩萨妈祖祖宗床母注生娘娘或七娘妈等的保佑与庇护,一旦成年,这种保佑和庇护就结束了。因此,成年者首要之事就是祭拜神灵,感谢其多年护佑的恩典,同时祈求往后继续赐福。
如闽南地区崇信七娘妈者,有孩子及成年之龄,便要于当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娘妈生”之日,举行隆重的“七夕祭”:用纸扎糊成一座“七娘妈亭”,置备丰厚祭品,按一定仪式供拜,然后将此亭焚化奉献给七娘妈。在长乐,孩子成年,家长须于当年的八月十五或十六日,在厅堂桌上摆设十碗菜,一只公鸡,烧纸钱以祭祀祖宗。
冠礼送祝福
古时行冠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
古时冠礼须用三种不同的帽加三次方毕,加冠同时还要颂读赞语和祝福之类的贺词。加冠后由宾为受礼者起一个“字”,《礼记
曲礼上》谓:“男子二十,冠而字”,《疏》加以解释,“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原先的名只有父母长辈们可呼唤。冠礼当日还要蒸制“上头糕”分赠亲朋邻里,还要设宴招待宾客,家人及亲友也须具礼为之庆贺。
女子笄礼一般由母亲加笄,出席仪式者多为女宾,仪式较男子成年礼为简。女子成年礼后,除书香门第女子外,一般不起字。吴江有些地方多将“及笄礼”选在七月初七日“乞巧节”举行,一是希望有织女之巧,二是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并不是人的每一个生日都可以称作“寿”,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人进入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寿礼”。古时关于寿诞还有很多美称,如60岁花甲,77岁称喜寿等,其中蕴含对祝寿之人长寿的祝福。
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是会“折寿”“短命”的。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呢?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祝寿活动一般都要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越到老年,祝寿活动的仪式也越是隆重。尤其是六十七十八十等整十岁生日,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举办具有浓重喜庆色彩的庆祝活动。
特定年龄称谓
古人将做寿分为每十年一个年龄段。如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到了这个
148
◆“寿”字剪纸
年龄段就要大办,并且,每个年龄段又都有特定的年龄称谓。
男人五十岁被称作“天命之年”或“知命之年”。源自《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传统习俗中,此时就可以开始祝寿了。
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一词源于古代用天干地支计算年龄的方法。天干地支搭配循环60次,正好是一个轮回,也就是一个甲子。一个人活到60岁也就过完了一个甲子,相当于完成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在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时庆寿,不仅含有“生的延续”的意味,还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六十岁又称“耳顺之年”,是来自孔子“六十而耳顺”的说法。“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也就是说,人到六十,能明察分辨,听得进各种不同的言辞,为人处世到了相当圆熟的时期。
人进入七十岁也就是步入古稀之年。“古稀”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世间普遍认为七十岁是人生一道高高的门槛,能活过七十岁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人们称七十为“占稀之年”,庆七十大寿要比六十大寿还要隆重热烈。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礼记
曲礼上》载:“八十九十日耄。”祝寿还要隆重。
期颐指人满百岁,“期颐”一词源于《礼记》:“百年日期颐”。颐,就是养的意思。苏轼《次韵子由三首》中有“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的诗句。百岁以上的寿星,也有以“天年”作喻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高寿。
祝寿的称呼
此外,关于祝寿的称呼,民间还有喜寿米寿白寿茶寿四个专门的称呼。这四个称呼的由来,皆与汉字有关。
七十七岁称“喜寿”。因为“喜”字的草体字犹如“七十七”三个字组成。因此有人望字生义,便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柯学的不正经学者 开局真司送我精灵 驯化叫兽小妻太萌腐 论法的精神 我只是大唐的搬运工 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这个衙门有点凶 四大名捕:少年无情正传 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重生空间之豪门千年妻 转职散人,无限技能的我无敌了 大清贤后 上恋综后我摆烂了 风水天师 从升级庇护所开始拯救全人类 北宋最强纨绔 重生洪荒,我赵公明签到肉身成圣 高手下山:开局迎娶绝美女总裁 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皇帝! 中国历代文学精华